2025年5月10日,由山东大学数学学院与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高校数学一流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出版界代表齐聚泉城,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数学教育创新”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商数智时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光辉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山东大学数学学科历经95年积淀,已成为我国高等数学教育与研究的重镇,ESI排名持续全球前1%。面对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的时代机遇,数学课程需肩负既为AI技术创新筑牢理论根基,也要用AI破解“抽象概念难、学生差异大、应用衔接弱”等教学痛点,希望通过研讨会凝聚智慧,探索“AI+教育”新形态,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人民邮电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总经理刘海涛作为主办方对山东大学数学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提到,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学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其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大学数学课程既要坚守逻辑思维培养的本质,又需回应人工智能带来的跨学科挑战,推动理论知识与时代应用深度融合。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交流平台,助力高校教师探索课程建设新思路,让数学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期间,多名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与数学跨学科应用”“数字教材建设标准”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厦门大学林亚南教授以“AI背景下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为题,分享了国家级一流课程“高等代数”的建设经验。他介绍,团队打造的慕课平台及课程网站累计点击量超60万次,慕课视频播放量达260万次,通过无门槛资源共享、千余道难题在线解答等机制,实现跨校际学习支持。他提出构建“知识图谱+智能助教+个性化推荐”教学体系,指出AI在基础环节的效率优势,同时强调教师需坚守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导地位,通过“线上拓展+线下研讨”的融合模式,为AI时代课程资源整合提供实践范式。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王鹏辉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在《AI时代数学课堂教学范式探索》中深度剖析技术双刃剑效应。他指出,AI带来知识获取便捷化的同时,也潜藏学生思维训练弱化、技术依赖等问题,需警惕“知识传递幻觉”。他提出构建“批判性思维为核心、人机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建议教师通过探究式活动引导学生辨析AI逻辑,强化复杂问题分析能力。他特别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教师需坚守育人初心,聚焦AI难以替代的创新思维与情感交流,实现“人机协同而不替代”的教育新范式。
广州大学饶永生副教授系统阐释张景中院士“教育数学”理论,分享“三创”教学改革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娅副教授聚焦“工科数学分析”数智化建设,介绍“三图融合”AI课程体系。同济大学周羚君副教授分享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课程建设实践。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张天德介绍山大公共数学课程改革及数字教材建设成果。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刘洪霞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线性代数”实践,分享地方高校数智化转型经验。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田紫薇介绍AI背景下精品教材建设探索。

此次大会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等内容展开研讨,数智时代数学教育需从理念、内容、技术三方面协同创新。未来,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将继续整合资源、深化合作,深化AI与数学教育融合实践,聚焦“培养兼具数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目标,推动高等数学教育在数智浪潮中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山大力量”。